在上海举行。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又良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玻色光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顾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超,以及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多位专家和学者莅临论坛。论坛主席顾波教授主持了演讲环节。
在全球经济动荡不确定和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未来的激光技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如何? 中国激光企业,在全球化的新格局下如何发展和赶超?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中小企业又如何生存和转型? 国际激光公司,如何把握和发展中国市场?本届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激光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专家和企业家,针对以上众多颇受业界关注的热点和趋势答疑解惑,共探激光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战略和前景。
上午的高峰论坛报告环节,数位专家为大家带来2018年中国和全球的市场数据和分析,并针对2019年作出预测。其中,激光3D打印和智能制造是两个核心热点。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又良首先阐述了《国内工业激光2018年总结与2019年展望》。据他介绍,自2014年起,激光器在全球范围内的装机率亚洲几乎占50%,中国占了全球总量30%,首次超过欧洲装机总量。2017年中国几乎占了全球总量45%。2018年中国激光加工产业的产值约为500亿左右。从细分市场看,2018年国产光纤激光器的小功率产品出货近9万台、率(小于3kW)15,000台、高功率(3kW)1,000台、6kW出货200台,以及12kW有10台。“高功率焊接定会是下一个市场热点,届时预计12kw的光纤激光器的国产销量将接近100台。”
就中高功率激光装备市场看,2018年高功率(≥3000W)激光装备销售最大的企业,年装机近1,000台;国产光源的6kW激光切割机已装机200台,12kw实现销售;国内有近10家装备企业产值过10亿人民币;高功率焊接开始使用国产光源;“数字自动化”向“智能化”持续发展。
另外,2018年UV激光器国内生产的产品销量超过1.2万台,较2017年增长18%; RFC02激光器的增长不大,中小功率总量维持在1万台左右,主要用于赋码,打标、切割等非金属行业;超快激光器应用市场仍需培育,目前实现了批量交付,主要应用在3C行业。
对于2019年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之路,王又良也提出了几点思考。“如何从行业的跟随者思维,转换到行业的领导者思维的轨道上去?”“中国激光企业不仅要做大规模,而且要扩大盈利能力,我们应如何转型?”“中国激光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突破方向是什么……”
美国LaserFocusWorld杂志主编John Lewis就《国际激光和光电市场综述》作了分享。他首先针对2018年几大重点的激光版块(医疗、平板显示器、传感技术,以及材料加工)的发展情况作了概述。从细分市场看,2018年低功率和高功率的二极管激光器的应用持续增长。由于受半导体激光器和OLED屏双重下降的影响,准分子激光器略有下滑。光纤激光器将保持稳定增长。
2019年,激光焊接市场将持续增长。2018年,增材/熔覆等版块未实现大幅增长,但2019年这一情况将得到缓解,增材制造版块将持续增长。“2019年,我们预计仍会是艰难的一年,因为贸易关税依旧存在,用于OLED生产的准分子激光器的出货量正在放缓。增材制造(3D打印)一直在增长,但该技术仍未被普遍接受。2018年以来,3D打印机供过于求,使新的激光器的销售放缓。超快激光器总体上看,仍是微观材料加工领域的‘先锋者’。”
总体上看,2019年各激光版块的发展走势预测如下:传感器和仪器 (+ 25.8%)、光刻(+ 12.0%)、显示和灯光秀(+ 9.8%)、医疗(+ 9.2%)、军事(+ 5.2%)、通讯(+ 4.8%)、宏观(+ 4.2%)、标记(+ 3.6%)、研发(+ 2.5%)、微材料加工(-2.4%)。
SPIE 全球业务发展总监Andrew Brown 博士分享了《从SPIE视角看全球光子工业》。
从增材制造市场看,西北工业大学的黄卫东教授以《3D打印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方向的思考》为题作了阐述。据他表示,2017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产值达到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另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统计,在2015-2017年期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年均增速超过30%。2017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已达100亿元人民币,增速放缓至25%左右,但仍高于全球4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多种类型的3D打印装备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SLM设备等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未来,中国3D打印的出路在于:建设有实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在重大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把装备质量做到极致;同时围绕先进装备开发丰富的材料与可靠的工艺技术;产业界以创新设计为引领,以产品的性进步为目标,推进增材制造的产业应用。”
武汉因泰莱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祥博士则分享了《先进陶瓷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及应用》。陶瓷材料作为三大固体材料之一,以优良的理化特性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传统陶瓷制备工艺限制,工业中使用的陶瓷制品往往只具备简单的三维形状,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让复杂的陶瓷产品成为可能。”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先进陶瓷增材制造市场,并阐述先进陶瓷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及其在工业产品、航空航天、文创及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在一对一深度对话环节,论坛主席顾波教授对谈了上海优也商业咨询公司首席科学家郭朝晖博士。双方主要围绕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以及智能制造切入点的想法等话题展开讨论。
“智能化必须与大数据有机结合以提升管理效率。应当使用智能化的办法,将数据变成可认知的信息。要用有限的精力,实现更好的管理。智能基础是管理的精益化,智能化促进管理的精益化;精益化依靠持续改进,而持续改进需要合适的软件技术。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智能制造不同于自动化,它首先是对企业家的考验。”
下午的三场圆桌论坛可谓亮点颇多。嘉宾们围绕当前广受激光行业关注的热议话题华山论剑,头脑风暴,现场迭起。
7位嘉宾【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家科;武汉锐科光纤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卢昆忠;上海普睿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罗敬文;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兴胜;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让大;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教授】针对国产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即将到来的全面替代进口的黄金时代展开探讨,并聚焦竞争日益激烈的高功率切割市场。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闵大勇主持了该会场。
当前,激光切割机的竞争是否已同质化?未来激光切割的竞争力和发展趋势是什么?来宾们纷纷给出真知灼见。“我认为,还是应当迎合行业新趋势不断找突破和创新点。目前激光切割机被红海市场围绕,确实不好做。企业究竟做20kW,30KkW还是50kW?抑或坚持做2kW,3kW?这些都取决于用户的精准需求。”陈焱说道。在他看来,未来激光切割行业主要的趋势一个是专业化,另一个是智能化和信息化。
邓家科表示,目前激光切割机市场还未到同质竞争程度,只是处于价格战阶段。“中国约有300多家激光切割装备制造企业,但其中不少都稀缺核心器件、技术和人才。因此,探索更专业、细分的行业应用以及快速驶向智能化是当务之急的举措…… ”
吴让大指出,从国内激光切割行业现状看,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高功率;2)智能化 (未来的激光切割设备一定是配有多款能实现高精度的传感器,以及展现多功能,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智能化机床); 3)工艺研究 (当工艺提升后,高功率激光切割机便从精密下料工具蜕变为精密零件的制造工具。譬如,在0.05mm的零件加工范围,它可取代铣床和和CNC,但其加工速度却是后两者的100-200倍)。
那么,从工业应用或商业模式看,激光切割机是否功率越大就越好?“从经验数据看,切割碳钢6-8kW已足够,不锈钢则需8kW以上。譬如,12kW激光器切4mm不锈钢时的加工效率为28m/min;15kW激光器切4mm不锈钢时的效率则是50m/min……简而言之,工业激光应用完全依据需求而定。”吴让大说道。功率方面,从切割市场而言,3kW和6kW几乎能覆盖80-90%的应用;另外10%则为特定需求的高功率应用。
再将目光聚焦光源领域。光纤激光器的竞争是否已同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半导体激光器(尤其泵浦等上游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工业激光产业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卢昆忠表示,从竞争层面看,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快速发展正带动激光行业的发展。未来亟需有一大批懂应用的企业来带动市场的高速发展。在刘兴胜看来,目前半导体激光器领域最大的研发重点就是在光纤激光器内部做泵浦,另外一部分应用则是做固体激光器泵浦。同时,潜力最大的一个应用是做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应用。“随着光纤激光器的应用体量不断增长,整个结构体系建立起来后,成本也将大幅下降,继而带动半导体激光器成本下降,有利于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应用。”
朱晓教授从产业链角度作了补充:“激光切割机行业还是要加大创新,未来3年光源领域会出现显著变化。器件方面。
联系人:石经理
手 机:18106121178(微信同号)
Q Q:460917578
邮 箱:18106121175@www.huidadr.com
官 网:www.huida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