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米的长度是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是1毫米的一千分之一。那如果在玻璃上“钻”出微米级小孔,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目前产学界普遍认为,对三维封装基板,尽管玻璃微波性能优异,此前一直受限于互连通孔直径较大、孔密度低而导致的集成度较低,随着产学界的不断研究,玻璃通孔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
1月19日,在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上,成都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继华带来了“第三代玻璃通孔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在玻璃上打孔、填充和上下互联,以玻璃为楼板构建集成电路的高楼大厦。”张教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将玻璃通孔技术用了一个“搭房子”的比喻解释。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TGV玻璃通孔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三维集成的关键技术。玻璃是一种可能替代硅基转接板的材料,与硅通孔(TSV)相比,TGV具有低成本、大尺寸超薄玻璃衬底易获取、高频电学性能优异等特点,目前TGV已成为半导体3D封装领域研究重点和热点。
张继华和他的团队,创新将TGV玻璃通孔技术推进到第三代,采用精准激光诱导和湿法工艺,既具有超高精度三维加工能力——最小孔径小于5微米、最小节距6微米,可通孔金属化、表面布线、三维堆叠,又具有灵活广泛的材料选择性。
玻璃通孔技术到现在已经推进到第三代,为什么是第三代?张教授解释称:“我本身从这个方向差不多有15年的时间,最开始玻璃通孔技术就是用高功率激光去硬烧出来,这个孔相对来说孔径会比较大,然后表面比较粗糙,这种方式跟以前的陶瓷的加工方式很相似,所以它优势不明显。”
“到后来它发展到第二代,在这个阶段下会使用一种特殊玻璃,我们称之为叫光敏玻璃,就像光刻胶一样,有光敏属性,用特殊的光照了之后,它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这样它的孔距会更小,然后孔的质量也比较好,但这种材料太特殊了,而且成本很高。第二代加工方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处理完之后很容易变形,或者是收缩程度不一样,会导致基板翘曲,这些对后面的商业封装带来不太好的影响。”张继华说。
“直到后来发展到第三代玻璃通孔技术,相对结合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势,用一个小功率的特殊激光器来处理这个玻璃,并不是直接打成一个孔,而是让它发生一个光化学反应。这样的话对玻璃材料的选择也没有很严格的限制了,那么它的应用场景一下就扩大了。”
电子消费领域中折叠屏手机也曾刮过一股热潮。手机显示屏一般由盖板玻璃、触摸感应层、前面板、显示背板组成,尽管显示面板可以通过超薄玻璃UTG实现可折叠,但市面上的显示背板只能采用厚重的钛合金,因为厚玻璃是无法折叠的,而超薄玻璃在强度上又难以满足背板的强度要求。
而张继华主导研发的TGV3.0玻璃微加工技术,在玻璃需要弯折的部分采用微结构,将厚度200微米的厚玻璃加工成可折叠玻璃,曲率半径达2毫米以下,可折叠次数超过20万次,有效平衡了玻璃强度和柔性之间的矛盾。有望替代笨重、易疲劳的钛合金显示背板。
通过玻璃通孔等一系列加工改性的工艺,原本不可折叠的玻璃基板就可以变成可折叠的玻璃,而且可选厚度范围更宽、重量也可减轻75%。
对于未来的技术优化方向,张继华表示将从一大一小方向进行拓展。“‘一大’就是现在的基板的尺寸尽可能去做大,现在我们做的大小基本上是晶圆级的,下一步的话可能很多应用就需要面板级的,就好比我们显示器一样的,从3.5代到4.5代到现在8.5代,基本的尺寸变大也能让单个的成本显著降低。大家知道硅基板尺寸放大是很困难的,这是玻璃基板的特殊优势。”
“另一个方向就叫做‘一小’就是指我们的加工孔径,还有微结构的特征尺寸都要更精细,我们今年下半年可能会突破亚微米的孔径,基板尺寸也会覆盖510*515毫米。作为国内玻璃通孔技术的倡导者与引领者,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先进封装技术的领头羊”
联系人:石经理
手 机:18106121178(微信同号)
Q Q:460917578
邮 箱:18106121175@www.huidadr.com
官 网:www.huida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