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年以来,其业绩就一直不太给力,第一季度的表现实在“惨不忍睹”,车辆交付量才38.68万辆,这可是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头一回落到40万辆以下,同比也是下滑了9%。
更夸张的是特斯拉的股价,已经从23年中最高点的超过293美元,跌到了现在的147美元,直接腰斩。
特斯拉在2023年败给了比亚迪,失去了全球电动车企头把交椅,今年中国车企的降价和车型迭代节奏之快,完全不给它任何喘息的机会。2024年的特斯拉就如同开局红蓝buff都被反了的打野,下滑趋势根本看不到任何尽头。
于是乎,龙哥终于放出了最后的大招,宣布在8月8日推出那个大家期待已久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就拿特斯拉最近更新的FSD V12.3版本来说,这个版本的平均无接管里程大幅提升,从100多英里一下子提升到了386.7英里,等于说你从北京开到青岛,或者从上海开到合肥,中间都不用接手。并且,马斯克要求在试驾中强制加入智驾体验环节,甚至还宣布美国所有特斯拉适用车型免费试用FSD一个月。
就在今年大年初三那天,余大嘴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从安徽老家一路自驾回深圳的过程,开的是华为的问界M9。这趟行程全程1314公里,得开15个小时。
这一路上,华为智驾的表现那是相当给力,全程基本上都靠车辆自己搞定,人工接管那是到了高速收费站才用得上。
除了特斯拉的FSD,国内的毫末智行和长城汽车共同开发自驾大模型DriveGPT,也走上了“自动标注数据”、“用模型生成罕见场景”的路子,同时把对于模糊车道线%以上。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虽然放出了要在8月正式运营的风声,想要在市场上走得更远,首先得过“安全”这道坎儿。
自2019年以来,美国涉及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模式有关的车祸事故,达到736起,这些意外车祸导致了17人死亡。
虽然相较于美国每年超过四万人因为交通事故丧生来说,特斯拉辅助驾驶的事故数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民众向来对于自动驾驶有着相比人类驾驶和辅助驾驶,更严苛得多的安全要求。
根据加利福尼亚机动车辆部门的记录,从2022年开始,Cruise报告的68起碰撞中,有14起涉及到了伤害。
其中最严重也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去年10月,一名女性行人在旧金山市区街道上,被一辆人类驾驶的轿车撞到了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面前,这时候Cruise的AI出现了明显的误判,先是没有识别出前面躺了一个人,直接碾压了这位女士,然后又误认为碾压的颠簸来自于车辆侧面碰撞,于是选择了靠边停车,把这位女士拖着开了6米。
同样地,在今年2月初,Waymo旗下一辆Robotaxi撞上了骑自行车的人,造成轻伤,由于Waymo和Cruise并称北美自动驾驶两大巨头,在Cruise拖曳行人事件后,此事无疑是火上浇油,加大了公众对自动驾驶的成见。
在这样滤镜下,自动驾驶的车辆在部分民众眼里几乎成了一种“邪物”,今年2月春节期间,在旧金山唐人街,一群青少年打砸并烧毁了一辆Waymo无人驾驶汽车。
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在心中犯起了嘀咕,那就是:自动驾驶发展到今天,已经足够安全了吗?值得让人类交出控制方向盘的权力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光看表面的事故,而要细究这些事故背后,相应的自动驾驶车辆使用的是哪种技术。
以去年拖曳行人的Cruise为例,虽然它跟Waymo同为自动驾驶巨头,但二者具体的技术,实则是两种不同的流派。
Waymo这一流派的做法,相当于一个拉力赛车手,在赛前先把赛道的路况、景物什么的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收集并绘制成一张精细到每个路口、每栋建筑的“路线图”。然后在真正开车时,通过不断对照这张大地图,提前预判接下来可能遇到的情况。
而以Cruise为代表的流派,就随性多了,直接将车扔到马路上去“闯荡”。他们不指望提前给车加入什么路线图、规则,而是让它自个儿在街头巷尾到处乱窜,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靠车自己的算法和逻辑去应付。在实战中积累数据,最终的目标,就是让车成为一个随机应变的神行太保。
从驾驶风格来说,Cruise的流派更接近于“真人”的水平,但难度也更大。而Waymo的办法虽然安全、稳妥,但它在推广中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因为要依赖于高精度地图,所以Waymo这种流派,往往只有在那些事先详细映射了地图和路线的地区,才能有较好的表现。想象一下,你下班打一个出租车,但它的覆盖范围不到你家,于是只能把你送到最近的地铁站。。。
再有就是,万一开着车,路上遇到点突发情况,例如临时交通管制或非典型事件(如大规模集会)什么的,Waymo这类“规划派”,可能就有点懵逼了。
例如百度的Apollo项目,走的就是“规划派”的路子,在高精度地图创建、多传感器融合方面比较突出。
而类似特斯拉的FSD、华为的ADS、蔚来的NOP(导航辅助驾驶)技术,则更倾向于“实时派”,强调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快速迭代,以增强在各种道路上的表现。
想让车辆变得更像“真人”,具有更强的实时应变力,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Cruise这样的车企,除了在数据规模、软硬件整合方面与特斯拉存在较大差距外,其在技术上与后者的一个关键区分点,就在于是否采取了端到端的,感知决策一体化的路线。
打个比方来说,传统的自动驾驶,就跟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在厨房里做菜一样。每个人分工明确,有专门的切菜的(感知),有专门的炒锅的(规划),有专门的调味的(决策)。谁要是掉了链子,错误就会一环接着一环传下去,整锅菜就全完了。
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方案就不一样了,跟有了一个中央厨房似的。一台“炒菜机器人”将上述步骤全都包办了。它自个儿能看着食材(感知),想着要做什么菜(决策),一气呵成,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
过去因为单个AI模型的能力不够强,车企不得不采用前者那种多个网络拼接的方案,中间插入大量人类写定程序进行判断,比如在Cruise在旧金山拖行女性行人的事故中,就可能有类似“如果(if)检测到某某震动,则(then)靠边停车”的指令,也就是由两个小模型分别执行路况识别和找地方停车,由人类程序员来做中间的逻辑判断。
但问题是,人类写死的程序必然会遗漏大量的特殊情况(corner case),就比如一个人突然躺到你车前面了这谁能想到?AI神经网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复杂的高维度的判断分类,人类这一越俎代庖的行为势必无法匹配AI的能力,从而导致事故可能性的增加。
而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我们终于可以用一个模型来完成自动驾驶的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减少写死的程序,比如最新版的特斯拉FSD把原本的30多万条代码降低到了2000条,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错误和事故的可能性。
但是,这端到端技术虽然听上去不复杂,但真正能做到的车企,目前仍然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车企都没有特斯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就相当于,要想车辆像老司机那样,眼睛看到啥,大脑立刻做出反应,那前提就得是这个司机的经验得足够丰富,走过的路要够多。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有个庞大的车队在全球各地跑,实时收集数据。这车一卖出去,就成了数据收集器。就目前来看,特斯拉在全球交付了450万辆车,行驶里程超过了50亿公里(2021年。
联系人:石经理
手 机:18106121178(微信同号)
Q Q:460917578
邮 箱:18106121175@www.huidadr.com
官 网:www.huida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