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月30日电(记者陈灏、张武岳)从只能生产相对简单的激光打标设备,到激光焊接、激光切割等成套设备先后进入西门子等大型国际企业,颜景川和他的镭泽科技只用了3年时间。
颜景川是土生土长的山东淄博人,读完本科后去往韩国攻读硕士学位,并随导师多次考察三星、现代等高科技企业。毕业之后,他又到德国游学一年,专攻工业设计。
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颜景川带着他的激光工业化设备研发团队回到家乡淄博市淄川区,入住当地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深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颜景川却有了扎根下来的想法。
“在德国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诞生于小镇,并一直留守。我想在家乡也建一个这样的企业。”颜景川说,创业孵化中心的年轻人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政府部门通过引导基金和公共服务大力支持,也让他切实体会到回家的感觉。
结合当地陶瓷产业,颜景川以生产为陶瓷、玻璃进行激光打标的设备作为切入点,顺利打开了市场。但激光产业更广阔的市场让他没有停下脚步。他说:“激光产业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手机加工、无人驾驶、5G传输都需要用到激光技术,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光明。”
但在淄川这样一个偏僻小城,高层次研发人才难以引进,合作高校技术实力又相对有限。这个问题不破解,企业转型只是空谈。公司持续亏损,颜景川用他另一家公司的盈利“养”着镭泽;创业伙伴有人离开,他继续咬牙坚持。他说:“虽然企业发展很艰难,但我们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速都不低于300%,我觉得有盼头!”
在国外大企业接触到的先进经验,让他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引不来高层次人才,那就将研发外包出去!“我们提要求、提思路、出资金,找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来实现,知识产权归我们。”颜景川说,这一模式,不仅让他们在小城市享受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科研资源,更降低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解决了科研的问题,镭泽一路高歌猛进。记者在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发团队正在对一套大型激光切割设备的国产软件进行调试,这种设备的切割精度能达到15微米;不远处的一台激光焊接机器人,正在将两块不锈钢板焊到一起。看着平整的焊缝,颜景川底气十足地说:“再有经验的焊接工人,也没法焊得这么美观、结实。”
作为一名“80后”,颜景川对产品的“颜值”很在乎。和他走在车间里,他不时会指着设备告诉记者,“只有银色才历久弥新”“用人造大理石做台基,抗震效果好、还上档次”“用暗线不会显得乱糟糟”……
但他更注重的,是对未来科技的储备。隔着墨镜也能“打卡”的虹膜识别系统、不用颜料就能在不锈钢上打出五颜六色图案的新打标机、装在马桶上就能快速分析排泄物的健康检测设备、裸眼3D设备……在公司,颜景川向记者展示着企业积累的一项项科研合作最新成果。
“单凭我们一家,没那么多精力来转化这些产品。”颜景川说,当地政府已经计划建设一处激光产业园,以镭泽为龙头带动当地配套企业、培养更多的“镭泽”。届时,他会将一些技术通过转让、入股等形式,交给有兴趣的企业来生产。
如今,镭泽正逐渐从单机生产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型,产品远销欧美、走进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虽然公司只有50余人,但2018年完成产值6300万元,并跨过了盈亏平衡线。“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销售收入可以突破1亿元。”颜景川说,希望在不远的未来,镭泽科技的人均产值能突破100万美元,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
联系人:石经理
手 机:18106121178(微信同号)
Q Q:460917578
邮 箱:18106121175@www.huidadr.com
官 网:www.huidadr.com